当前位置: 首页 > 抒情散文诗 > 正文

说 灶

来源: 中北文学汇 时间:2021-06-25

 作者简介:孟金根,一名退休的小学教师,平时喜欢写写随笔,不为名不为利,只为自已开心,仅此而已。

 

 

很近看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“厨灶无青烟,刀机生绿藓”这两句诗,感慨很多。这种现像好像也正在发生着。现在的乡村缺少了“春满四郊耕谷雨,云屯万灶饱炊烟”的田园风光。

记得小时候上小学时,老师要我们写自已的村庄,辅导时总会用炊烟袅袅来形容。那时确实是“柳影人家起炊烟”,“田舍炊烟常蔽野”,一派详和、朴素、简约的乡村图景。

 

炊烟,得益于灶。灶是一家人生活的寄托,灶能开火,生活就会无忧,如果是“冷灶无烟过午时”,心里就会发慌。当然解放以后,这样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。但人们对灶的情感依然如故。乡下人家,家家都打有灶头。而且还十分讲究,不单选灶址郑重其事,打灶更是慎重。

灶,一般都打在厨房里,选在房子靠里的半间,这样可以闭住财气,灶门一定要朝南,添柴烧火要朝北,这样的寓意是财气会向家里烧,越烧越旺。

打好灶,要给灶美美地装饰一番。画上画。不单看起来喜气,还有生活美好的像征。灶上画什么,也是有讲究的,用乡下人的话来说画的都是好口彩,画松与鹤,寓鹤寿松年;画莲与鱼,寓连年有余;画牡丹,寓富贵满堂;画万年青,寓家兴人旺;画八仙的神器,寓对福、禄、寿、禧、财的渴望与追求。

 

灶画,依灶绘图,适形造型,通常会将多幅画面组合于一座灶头,使表现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。绘制须在灶头墙壁半干半湿时进行。造型以黑线勾勒为主,敷以红、蓝、白、黑等色。生动逼真,富有生活情趣。

我家的灶头从我懂事起已经打了一次又一次。因为灶时间长了,灶基就会下沉,灶壁回周会出现裂缝,烧起来烟就从裂缝之间透出来,封闭性差,柴禾浪费,所以就得重新打过。几次打灶记得有一次的灶打得很好,画也画得很好。

打灶的师傅叫顺兴,是一位老师傅,圆脸矮身材,一副富贵相。那年我家添造一间房间,用作我的婚房,房子造好,把灶头也重新打一下,翻翻新,这样我结婚时,灶头显得更气派一些。

 

那个顺兴师傅是打灶的好手,更是画灶画的高手,一副两眼花蓝灶,如小家碧玉般灵巧端庄,很好看,而画更是妙,俗话说“像活的,可摘下来”,用文气一点词就是“栩栩如生、活灵活现”。特别是灶前壁中间的画,一棵松树从太湖石垒成的假山处盘曲地展向远,伸向上,针叶翠绿欲滴,虬枝指处是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,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,一只振翅的仙鹤迎着旭日飞去。那画,单画面已够赏心悦目了,更何况“福如东海,松鹤延年、兴旺发达、前程远大”等美好寓意。

在乡下还有个规矩,打好新灶,当夜还要请左邻右舍来吃新灶头茶,还要举行比较隆重的献灶仪式。至亲们要送献灶粑粑。本家还要办献灶酒,并把献灶粑粑分给邻居共享。这一习俗,早在宋朝就已形成,宋朝诗人刘应时在《幽居》一诗中就写道:“日晏犹更睡,犬鸣知有人。西家新酿熟,祀灶请比邻。”

 

现在农村里都用上了煤气,土地流转,农民当上工人,柴禾也没有了,因此从灶里冒出的袅袅炊烟几乎在农村看不到了,但家里的灶头还依然保留着,如果旧了破了,还会和原来一样打打新。只是能画灶画的师傅是越来越少了,画的画像是三岁小孩画的一样不成样子。

好在听说难得的几位灶画的民间高手,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灶头画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作为一种曾经存在的文化现像给保护起来了。

“一梦人间四十年,只应炊灶固依然”。但愿这种江南水乡特有的民间文化:灶头、灶画能*传承。 

 

北京主治癫痫病医院
很新治疗癫痫的药物
癫痫病该吃什么

优秀美文摘抄

热门栏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