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名人故事 > 正文

李兴柏--风筝里的父爱

来源: 中北文学汇 时间:2021-06-25

●李兴柏(辽宁)

 

 

 

 

从我童年起,也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,年年春天,天气变暖,春风拂面时,父亲都会带我放风筝。那放风筝的欢乐情景,至今难忘,也许永远忘不了了。

很开始放风筝简单,弄来一张白纸,把两边卷起来,拴上线,迎着风跑,那风筝就飞起来了。老沈阳乡下的小孩儿,管这个简单的风筝叫“屁帘儿”。

再大些的孩子,不玩“屁帘儿”的风筝,而是秫秸制作风筝。

在乡下,放飞风筝前,首先要制作风筝。在那个物质匮乏且生活贫困的年代,在那个没有什么玩具的时候,风筝是春天给我们很好的礼物。而玩具,大都靠自己做或家里大人动手制作,如尜、冰车、弹弓、木枪等。

小时候,每到春天,嚷着让父亲给我做风筝。于是,父亲就地取材,找来有韧性的秫秸,用菜刀按尺寸长度比好剁断,再用剪子劈开,去掉秫秸内的瓤子,用剪子刮平,再用尺棍量好长短一样的距离,做好薄厚要适中的篾子,有板有眼地做起风筝来。取来母亲做针线活的细线,绑成2个“口”的形状,做风筝的龙骨。再将它们叠加绑成“X”形,一定要对称,细线固定住,这是搭成非常轻巧、不易摔坏的风筝骨架。

其实,做风筝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。不正不行,不牢固不行,轻重不找好不行。找来耐用的褐黄色牛皮纸,稍大些,带出糊纸时裹的小边,用糨糊把纸紧紧糊在篾子上,尤其每个角更要慢慢地糊好,粘牢。糊纸也有讲究,薄厚要适中,糊得均匀。风筝背后,要有一条线将两头连起来,使风筝成瓦片形状,才能飞起来。

糊完风筝后,父亲总是像欣赏自己的杰作似的,细细地看上几眼,再用那双长满老茧、青筋暴露的大手,轻轻地抚摸几下风筝。

那时放风筝,都使用母亲纳鞋底用的细细线麻绳,那时还没有尼龙线。这种线麻绳结实耐用,把细绳缠绕在轻巧的木板上。细麻绳是母亲用两手纺车纺成的,足有几十米长。

风筝的下面,还要做个很长的尾巴,也叫飘带,通常是使用旧的布条子连接而成,但轻重要处理好。尾巴太粗、太重了,风筝飞不起来;尾巴轻了,风筝左右剧烈晃动,飞得不稳,容易出事故。尾巴必须调理好,往往不是一次就能顺利飞升,必须耐心地一次又一次重来,不怕辛苦,不怕失败,才能成功。

选择阳光明媚的天气,风力不要太大。有了风,风筝才有生命力和动力。没有风,风筝肯定飞不起来。那时的住家少,电线少,没有蔬菜大棚,处处都是放风筝的好天地。

父亲和我雄赳赳来到院前的空旷的菜地上,要观察好风向,尽情地逆风奔跑;透过风向,借助风力,父亲把风筝向空中扔起,我就打开风筝线板,风筝才能冉冉升空;慢慢飞高了,飞远了,自尊心也随之暴涨。

风筝放飞后,线儿越放越长,风筝越飞越高。看着天空那只风筝,像云朵,也像小鸟,怡然自得。美丽的风筝和欢乐的笑声,吸引来很多的小伙伴。有几个小伙伴跟在我的身后,看着空中的风筝,眼里满是羡慕、向往,我也很是自豪骄傲,得意兴奋,非常满足。

刚开始放风筝时,只能慢慢挪动,只要保证风筝不掉下来就可以了。有时风力停顿,风筝向下坠落,要将风筝轻抖数下,或迅速向后奔跑。如果后退无路,迅速收线,防止风筝“倒栽葱”。

一次,我正放风筝,望着风筝翱翔在蓝天,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。正当我陶醉的时候,忽然一阵大风刮过来,风筝开始在空中剧烈地抖动起来,急得出了一身冷汗。父亲马上跑过来,告诉我:“把线放一放”。当即放了风筝线,果然风筝不抖动了,扬了扬身子,爬得更高了。我向父亲投去了敬佩的目光。

放风筝要掌握好线,断了线的风筝,固然一去不复返,但有的时候,线拉得太紧,或是放得太松,也不容易升空,所以要收放自如。掌绳的双手得一抽一放,两腿要前进后退。

有一回,风很大,风筝被树枝刮坏了。轻轻摘下风筝后,进屋找来纸和糨子,重新补上压平粘牢。拎到外边,又可以重新放飞了。

放风筝时,喜欢几个放风筝的人在一起,因为这样热闹。一起放风筝,你既是旁观者,可以欣赏别人的风筝,同时又是操纵者,几个人可以切磋放飞技巧。

春天放风筝很适合。那时村边的大地里,随处可见小伙伴舒臂牵线的身影。不时还互相交流,互相炫耀,看谁的风筝飞得高,看谁的绳线特别长。

风筝是我儿时的一幅画,一份幻想与纯真,一份快乐与激情。风筝飘飘悠悠飞起时,我们快乐的心情也跟着飞了起来。

时间过去五六十年了,春天来了。如今,又在休闲广场风筝飘满天,回味着父亲当年的话语,那浓浓的爱,仿佛又弥漫升腾在心田,给了我春晖般的温暖。

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癫痫好
癫痫病治疗医院排名
癫痫好的医院

热门栏目